军民协同发展-9001诚信金沙

更新时间:2019/9/18    来源:    作者:    浏览: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少雨干旱,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被世人赐名:苦甲天下。还被国际荒漠化组织、联合国官员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开始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大踏步迈上了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9月11日至12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定西,先后深入该市城市展览馆、定西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定西宏图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薯都”博物馆等地,感受了这座城市70年来的巨大变迁。

  产值170亿元的“金蛋蛋”

  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占地560亩,是全国领先的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产业园有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粒、出口1000万粒,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成立于1997年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是甘肃省第一家民营马铃薯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在定西引入推广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单位之一。20多年来,该研究所一直从事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商品薯的研究、生产与销售工作。该研究所所长李进福告诉记者,研究所已具备年生产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原原种1亿粒、原种20000吨的生产规模。得到授权生产的国内外的优秀马铃薯品种20多个,原原种产品销售遍及中国马铃薯主产区,还出口到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2017年,研究所生产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12000吨,商品薯15000吨,销售收入5100万元。

  定西市扶贫办副主任范振鹏说,曾经,马铃薯是定西人民救命的口粮,而今,已然成为致富薯、小康薯。

  定西市马铃薯(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学文介绍说,定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1996年以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马铃薯品质优势,实施“洋芋工程”,把马铃薯作为一项脱贫致富工程来培育和推进,使定西马铃薯由自给自足到规模扩张,再到产业培育,直到现在的打造“中国薯都”,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8年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以来,马铃薯产业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新阶段,种植面积由100万亩发展到300多万亩,总产量由不足1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17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65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今天的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中药材鼓起农民“钱袋子”

  定西自古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中药材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

  “2008年,定西市在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的同时,提出了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局副局长陈建林告诉记者,11年来,定西市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了产业聚集与规模扩张并举的重大跨越,推动定西迈上了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

  目前,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7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近二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共有各类中药材品种439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占37.2%;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就有97种,占75%左右。当归、黄芪、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4%、70%、65%,占全国的60%、20%和40%,形成了以岷县为主的当归、陇西为主的黄芪、渭源为主的党参三个道地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带。

  这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陈建林告诉记者,定西市将目光投向中药材市场供应,决定充分利用“千年药乡”传统生产优势和技术,推广扩大中药材种植,把标准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采取“公司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的运作模式,鼓励制药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 基地 农户”等方式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引导广大药农进行无公害种植,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道地品质。2018年,定西市种植中药材155万亩,总产量达29.39万吨,实现产值79亿元,农民人均可从中医药产业中收入176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基于这一有利因素,定西市制定申报颁布了中药材省级地方标准51项,填补了全省中药材标准部分的空白。

  伴随着定西构筑“天下药仓”、打造全国“药材库”,成就“西北药市”、把握价格“话语权”,打造“中国药都”、唱响行业“金招牌”的步伐,定西市党参、黄芪、当归价格成为全国价格的“晴雨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小牧草成就大产业

  长期以来,草始终被当作养畜的基础,种草就是为了养畜,所以,定西市一直都在种草养畜的小农经济思维中转圈子,走着“种草→养畜→卖钱”的单一路子,商品饲草一直是小打小闹。

  2012年,甘肃民祥牧草公司开发了裹包青贮饲料并远销国内各大牧场,从而拉开了定西市商品饲草规模化生产的大幕,使草作为独立产业开始发展,牧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018年底,定西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20万亩,2019年新种各类优质牧草188.1万亩,可产鲜草1000万吨。草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种植牧草也成为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新的增长点。

  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当初政府给我投放了1公8母共9只小尾寒羊,我自己又购买了几头牛。到现在,我一共有50多只羊、7头牛,价值十七八万元呢。”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农民马伦高兴地着向记者介绍着他的“资产”。

  原来,2014年成立的定西宏图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马伦家附近,该合作社推行“四依托二保障”养殖产业,依托农户“抱团发展”。合作社法人马宏图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向15个乡镇的27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羊16400只。每年,合作社都会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繁育的羊,以此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薛建军、市林草局副局长杨映忠分别介绍说,目前,定西市共建成规模养殖场458家,建成标准化示范场46家,培育草牧专业合作社1070家,发展规模养殖户超过11.2万户。2018年底,全市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3.98万头、375.83万只、213.62万头和1048.08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7.96万头、188.43万只、111.81万头和552.15万只。全市草牧产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草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5.61万吨,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300元。

  2018年,定西市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00万元增加到356.3亿元,增长508倍;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132万元增加到48.6亿元,增长368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05元和41元增加到24302元和7492元,增长231倍和183倍。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4.24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23.95万人,累计减贫60.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7%下降到9.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12元提高到7492元,年均增长15.71%。

  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的转变,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转变,改写了“干旱缺水灾贫叠加”的历史;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改写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历史;实现从“贫穷积弱”到“安居乐业”的转变,改写了“出门两脚泥进门煤油灯”的历史。定西市将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