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9001诚信金沙

更新时间:2018/4/30    来源:    作者:    浏览: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张辛欣 赵晓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16日启动。军民融合,融什么,怎么融?记者连线工信部官员、军工企业家和业内专家,为公众揭开军民融合的神秘面纱。

  “高大上”的军工正逐步走下“神坛”

  16日召开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部署动员电视电话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许达哲说,军民融合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军民融合也是挖掘经济潜力,提振经济的抓手。在满足涉军需要的前提下,军品核心能力反哺民用领域,先进的民用建设能力也同样借鉴到军工生产中,既有助于军工产业做大做强,又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整个国家创新能力提升。

  “军工业多为高端装备和尖端领域,它的能力建设代表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董事长胡问鸣说,军用能力应用到民用领域,将极大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比如造船能力。中船重工集团近期规划建设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级船台(坞)和先进工艺设备,既保证了军船建造的需要,又提升了民船建造的能力。同时,一些浮力、水面测试等实验室,也对民品逐步放开,助力产业能力提升。

  随着军民融合推进,听上去“高大上”的军工正逐步走下“神坛”,揭开面纱,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还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大家熟悉的互联网、行车导航、我们监测天气所用的雷达,都是由军工产品演变应运而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权说,推进军民融合,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落地,造福百姓生活。

  “军”带“民”“民”促“军”

  军民融合究竟融些什么?

  首先是技术融合。近年来,军用技术转化民用,成果显著。数据显示,在2011年、2012年工信部编制的“民转军”技术目录中,有118项技术成果在近700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签订合同1300多项,总金额约160亿元。

  技术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军”带“民”,更能以“民”促“军”。事实上,一些小而精的民企,凭借对市场灵敏嗅觉,对新业态的灵活转型正在为军工发展添砖加瓦,补上短板。

  去年10月,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领航者”号通用化海洋高速无人船平台,可在海上自主航行,并通过搭载不同高性能设备,应用于环保监测、水下测绘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目前正在对接军工央企和科研院所等,以求应用到更广泛领域。

  许达哲说,近年来,民企参与军品合同额持续增长,引导“民参军”初现端倪。

  工信部称,今年还将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2015年度“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发布约150项军转民项目和约100项“民参军”技术产品信息。

  其次也表现在资本融合。政府资金主导,多元化筹资渠道成为资本融合主要方式。近年来,中船重工、中航工业、中国电科等军工央企扩大军工开放,从多个层面与外部企业、社会资本合作,拓展了军民深度融合渠道。

  以中船重工为例,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重工择机注入了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证券化的先河,拓宽了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的渠道。

  与会不少军工企业负责人认为,未来国内军工产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产融结合潜力巨大。

  拓宽渠道 资金支持

  今年军民融合怎么融?有哪些新亮点?

  在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司长尹卫军看来,打通军民信息渠道是今年一个特色。“搭建对接平台,消除信息隔阂,对军工企业、民营企业来说都将直接受益。”尹卫军说,在今年,工信部将着力解决军民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技术信息公开,研究建立与军队总部机关、地方政府和军工集团的数据共享机制、信息分级分类发布机制,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

  工信部还将简化“民参军”准入审查程序,组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

  资金使用也将向军民融合倾斜。工信部称,将发挥好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相关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民机民船专项等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军转民”和“民参军”项目、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等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军民融合发展领域。

  “比如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形成产融结合、适度多元的发展格局。”王树权说,以哈工大为例,目前哈工大持有股票市值近50亿元,可以更好地反哺科研能力,下一步将民用机器人应用到军工领域中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