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9001诚信金沙

更新时间:2018/6/19    来源:    作者:    浏览:

2016年7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了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扩大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八大举措,用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随后,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开始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出台了《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相关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军民融合产业步入政策红利期。需求牵引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且需求是军用和民用双向的。军民融合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格局,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一、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意义

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在于其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进步的双重需求。

一方面,军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71年,美国中西部研究所研究了航天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带动作用,结果发现:1959-1969年这10年间,nasa用于民用航天项目研发上的投资总共为250亿美元(以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到1987年,这笔研发投入可以产生1810亿美元的产出,累计投入与收益之比为1:7。1988年,中西部研究所又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改进更新,发现nasa的支出在1974-1994年间产生的成本与收益之比是1:9。类似的,2013年,上海社科院相关对上海载人航天样本的研究测算表明,平均载人航天每1元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拉动上海经济产生2.70元总产出,而在长期则可以使上海经济产生3.58元总产出,短期投入产出比和长期投入产出比分别是1:2.70和1:3.58。

另一方面,民用产业能给军事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和国防事业的进步。之前我国军事工业由于其保密等需求,多由大型国企主导,体系相对封闭。推动民参军,其一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军工企业封闭垄断格局,把民营企业拥有的大量创新思维、先进技术和研制生产设备资源引入军工行业,用竞争机制推动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其二利于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有效缓解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建设投资巨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科研投资巨大、效益不高的突出矛盾,提高国防经费的使用效益;其三利于促进军工企业改制转型,提升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与质量管理水平,实现武器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创新发展。以欧美国家为例,通过长期的军民融合政策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以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空客、诺斯罗普格鲁曼等为代表的企业,这些公司年销售额巨大,同时这些企业很多民用新兴产业技术也能被应用于军工行业,形成了良好的军民互补的环境,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1)产业规模大,产业前景好

目前国内多地正在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总体产业规模正迅速壮大,产业前景良好。以上海为例,2016年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总规模达到3800亿元,近年来增长势头迅猛,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预计到十三五末,上海军民融合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类似的,四川省近几年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已达到2870亿元。

重点细分领域,产业规模也在快速扩张中。以军民融合的排头兵北斗导航为例,2017年“北斗三号”共计划发射6至8颗卫星,“北斗三号”启航照亮北斗民用大众化的应用前景,2016年度《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北斗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118亿元。未来北斗产业人家保持快速发展,其中2018年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迎来新的爆发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通用航空领域,目前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仍以军用领域为主,未来10年,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新增需求可能超过3000亿元。同时,国内民机市场未来20年的需求将达5500多架,这将带来超过8000亿美元的航空发动机整机市场。此外,能源、石化等领域对燃气轮机的需求也是数千亿元级别,预计2018年、2019年平均每年发动机产业规模增量在300亿元以上。核工业应用领域,目前国产化率达85%以上的“华龙一号”走出去预示我国核电将迎来重要机遇。随着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不断成熟和安全性的不断提高,2018年、2019年新开核电机组将达16台,核电产业保持良好景气度,未来3年每年投资将达1200亿元,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可达5800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5%。


(2)国内军民融合园区建设快速展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对军民融合产业主要分为以下7类,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技术与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工信部自2009年起分批次开展了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目前已经认定7批共32个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如下图所示。

   

国内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图

在目前的军民融合产业园中,不少园区与航空航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主要的产业方向也多与航空航天存在相关上下游配套关系。此外,也有一些园区以相关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方向。下表列出了部分军民融合园区的主导产业

(3)目前军民融合园区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军民融合园区存在“重量轻质”现象。不少地方为了响应相关国家战略,未切实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条件,仓促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相关规划推进落后,产业定位不清,导入的军工产业与既有产业关联度小,园区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优,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军民产业协同效应差。此外,由于多地纷纷争抢军工集团的军转民项目,助长了军工集团布局碎片化,一些军工企业主导建立的园区最终又成为了军工企业的新生产制造基地。这些现象导致军民融合园区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与其他园区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其二,军工、地方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了军民融合效率较低。

其二,军工、地方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了军民融合效率较低。军工企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中应当扮演积极主动作为的军民融合“先行军”和“排头兵”角色。但是由于军工系统层面更多的是支持国防事业的诉求,对发展经济的诉求较弱;同时军工集团原本的自我配套、自我封闭的体系打开需要时间,优势民企“参军”的大门打开缓慢。相比而言,地方政府依托军工企业抢抓军民融合机遇发展产业的热情普遍很高,民间投资机构、民企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但是支持国防发展方面的方法策略却相对薄弱。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了现阶段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效率不高。


三、园区层面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策略

园区作为军民融合产业承载的载体,在加强军民融合园区建设方面从可以在以下几个维度去努力。


策略一:园区战略精准定位

园区定位与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相衔接。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区作为主要战略方向,内陆地区作为战略纵深,边疆地区作为安全屏障的不同地理区位特点;要充分考虑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要充分考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优势互补。


策略二: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科技创新扶持

其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明确园区产业方向定位,发挥区域优势、体现行业特色。如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园区,应尽量依托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改革实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小镇等基础进行建设,不再另起炉灶;以高、新、专、特、优产业为主的园区,应尽量依托相关地区、军事单位、军工集团、科研院所进行建设;其二重点导入一些重点军工或军民融合企业,以此为带动,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军民融合企业,形成了大企业带动的集群化发展特征;其三鼓励科技创新,建设相关孵化转化基地,为新兴项目的发展提供空间,并对应用于军民融合领域的相关创新成果给与针对性的奖励措施,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军民融合集智创业的产业链;其四设立产业基金,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机制运作”的风投机制,助力企业发展。


策略三:军民融合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提升

注重园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由于其高精尖的特点,对电力、蒸汽、燃气等方面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级较高;同时由于军民融合产业集聚的多为科技研发等高素质人才,其对生活配套设施能级也较高。


策略四:加深政策认识,保障项目落实

加强对国家发布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等相关军民融合政策的宣贯,引导相关人员准确把握军民融合规律和特点、核心和外围、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军地各部门的大局意识。同时制定相关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和节点,推动各项工作和项目有序展开落实。


策略五: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园区承担着支持国家国防建设的相关任务,可以向上级提请相关的政策支持,比较典型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其一,申请落实重大项目招商的领导责任制,强化重大项目推进督办机制创新,建立重大项目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对具有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的项目,实施“一事一议”政策,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其二,申请落实资金支持政策,对与园区主导军民融合产业相关的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