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9001诚信金沙

更新时间:2018/10/22    来源:    作者:    浏览:

日前,福州大学携手福建省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同开设的首届产业定向班开班。首批34名学生来自福大7个学院的15个不同专业,将对接企业9个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接受定制化培养。
  福州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陆培民表示,此次校企合作是落实福州大学—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晋江市政府三方共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更是在省内首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跨专业深度培养新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建主导产业,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正为福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在晋华这一龙头项目蓄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校地企合作培养人才将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引企入教推动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


 晋华班的最大特色是集纳多个学科人才共同培养,他们将接受为期一年的“授课—实习”复合式培养,大四第一学期先由福大骨干教师与晋华公司主管联合讲授专业课程,随后第二学期进入晋华公司实习。顺利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企业优先录用,还能享受地方人才优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为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约为10万人。“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面前,开一扇窗口让大家了解产业,推动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领域。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培养出全产业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晋华班的价值和目标所在。”福州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王少昊说。
  引企入教,吸纳引入优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面向企业的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是紧密连接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福州大学主导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形成了六种独具特色的校、企、政办学新模式,主要有紫金矿业学院校企合作、石油化工学院校政企合作、土木工程学院国际化、物信学院校企研合作、海洋学院闽台合作、晋江科教园。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科教园设立规划之初,致力于找准痛点精准对接,其所设的5个学部22个专业,充分考虑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可以就地转化,人才在这里可以才尽其用。
  目前,学校与晋江共建军民融合创新(晋江)研究院,双方在技术攻关及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将咨政建言和理论创新相结合,福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晋江联合组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智库(晋江研究基地)”,意欲打造新型高端智库。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检测科学仪器研发中心、智慧城市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集成电路团队等4家研发平台在晋江注册公司,在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福州大学交互式富媒体体验技术及其产业化团队、三维多孔石墨烯制备与应用团队、虚拟自然环境与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团队等先后入选晋江市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向红亮教授获评晋江市“优秀创新人才”。
  “科教园是福州大学和晋江改革创新的一块试验田,将坚持面向晋江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助力晋江产业转型升级。”福大校长付贤智说。


  “创新星火”驱动地方产业升级


  晋江科教园的实践源自福大以“校地合作”为先导的科技服务模式。
  把研究机构建到一线去,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相关部门、技术专家与地方企业建立一对一共建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本土产业化应用,全面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福州大学和地方政府迎来了双赢。
  目前,福大的“市校科技合作工程”涵盖全省九个设区市,与28个省内外县(区、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超过7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2014年,福州大学与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福建石化集团共同成立石油化工学院,立足化工行业发展方向,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导向,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泉港校区在科技成果中试环节采取“前校后厂”模式,将政府财政、社会金融、企业等力量聚集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补足中间环节,在校内建设中试基地、实验基地、众创空间等实体,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比如,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泉港校区)中试放大基地为国内外30多家催化剂生产及应用企业提供金沙检测线路js69的技术支持,示范推广了低压低能耗合成氨成套技术、悬浮床加氢催化剂成套技术、清洁油品生产成套技术和各类有机废气催化治理技术。
  高校产出的科技,助力当地企业发展。目前,我国成品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占75%,其特点是烯烃含量和硫含量高,已不能满足新标准要求。在汽油质量升级的大背景下,轻汽油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福州大学的“反应精馏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关键性突破。
  “以往企业普遍采用国外技术,催化剂汽油异戊烯转化率在60%左右,而我们联合天津大学、丹东明珠特种树脂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催化填料可以实现85%以上的转化率,具有能耗低、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中心负责人邱挺说,今年上半年这套技术已在泉州石化160万吨/年催化轻汽油醚化装置上成功应用。
  此外,福州大学绿色石油化工团队开发的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等技术,在中国石油下属7家企业规模化应用,累计为企业创利20多亿元。
  2014年以来,学校对外签订横向合作合同超过1800项,社会服务总收入超过7.5亿元;借力福州技术市场开展专利收储,推进专利实施战略,签订专利实施合同46项,合同经费2330.57万元。


  互融互惠拓展“无界”育人空间


  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福大的双创教育风生水起。
  近年来,福大积极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主动融入福建产业转型升级。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产业之外,还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油气储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基本全覆盖。
  在育人模式系统化综合改革中,福大在育人平台上积极融入企事业单位资源。比如,利用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资金设备、科研平台、师资力量、实践场地等优势,通过共享实验室、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共育师资队伍、共促科技攻关等措施,撬动资源,打造“没有校门边界”的培育平台。
  今年9月,福大组建首届人工智能实验班,主要面向人工智能覆盖的计算机、控制、机械、通信、电子等学科方向学生,采取“跨学科交叉复合、科教协同”进行培养。
  福大教务处处长于岩表示,科教协同是教学的立足点。实验班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团队,均有指定导师指导开展科学研究,旨在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同时,依托中海创等行业龙头企业,所有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均直接介入企业项目,开展实践训练,践行产教融合。
  办学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福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均超过88%,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位居福建省高校前茅。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说:“在传统产学研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用,办学模式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做到‘顶天立地’。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州大学通过办学模式创新,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于学校办学全过程,内促学科专业优化发展,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育人质量水平;外引各方优质资源互融互惠,为拓展育人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载体与平台,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来源:福建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