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9001诚信金沙

更新时间:2018/9/3    来源:    作者:    浏览:

1.jpg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重载深孔螺旋曲面数控拉床及加工自动控制系统


2.jpg

中国科技城·绵阳创新中心二期


3.jpg

建成运营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第六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召开在即。对于许多嘉宾和专业观众而言,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布置在展馆内的军用无人机、边境监控雷达等军民融合高精尖展品,还有许多不那么直观,但影响更加深远的“展品”——绵阳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探索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2015年8月,四川被确定为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绵阳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成为这次“国家试验”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领命而行。绵阳始终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放在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军民融合主攻方向,以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突破为重点,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一项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应运而生——2018年上半年,在全省推广的第二批21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中,直接由绵阳总结提炼贡献7项,另有5项涉及绵阳,绵阳贡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打破二元壁垒 让军民融合资源实现融合聚集


  绵阳的军工科研院所承担着大量的国防军工科研任务,但其研发的技术成果距离产业化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军队、地方两种机制不互通,受此制约,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要素隔着一道“大门”,难以融合共享。
  为此,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之初,绵阳就将“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放在首位,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坚持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一方面,对需要上级顶层设计的体制机制问题,绵阳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向上提出工作建议,争取更多国、省改革试点在绵阳率先实施;对于自身能够解决的工作运行机制问题,绵阳坚持敢于“自我革命、刀口向内”,破除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完善支持政策、要素投入、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
  如今绵阳已经探索实施了一批创新做法,例如,大力推进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完善科技成果“四权”管理制度等,以此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向科技城聚集,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培育创新主体 释放国防军工技术的产业能量


  要把实验室的技术变为现实的产业,还需要一大批“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

为此,绵阳将培育创新主体作为重要工作。一方面,绵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等途径,参与到军民融合创新实践中来。数据显示,绵阳目前已有近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绵阳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如今开放合作的大背景下,绵阳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自身及周边地区,而是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开放的手段,放眼全国全球,着力聚集更多科技创新、军民融合要素资源来绵阳发展。在这方面,已举行五届的科博会是绵阳重要的开放合作载体,通过科博会吸引全球军民融合相关资源,打响绵阳的城市品牌,助推军民融合资源在此实现激荡碰撞,实现“化学反应”。
优化创新生态 打造军民共通共用市场化平台
  在参加科博会的许多嘉宾和专业观众眼里,位于绵阳的两个机构是参观的“必选点位”,就是绵阳在全国率先搭建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其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两个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以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以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为例,过去科研机构的许多仪器装置不为人所知,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有许多企业创新研发缺乏特定的试验设备,要花重金去购置装备、租赁设备试验。

通过该平台整合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信息,从而打破了“军民两张皮”,推动协同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互相促进,进而优化创新生态,鼓励更多创新主体投入到绵阳军民深度融合的实践中来。
观点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动能


  2017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74.75亿元,成为四川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同时,绵阳经济增速达到9.1%,时隔19年重返四川第一位。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成绩背后,离不开绵阳在深化改革方面做的许多努力。
  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绵阳对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系列“硬骨头”开战,动真碰硬,在体制机制上做创新突破。
  梳理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中的“绵阳元素”,无一例外都是取得的新突破: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再研发机制、建立军民融合金融机构保密制度、设立军民融合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及政策体系……
  与此相对应的是,绵阳在军民融合产业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截至2017年底,绵阳已有军民融合企业321家、产值15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50%。其中,在23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军民融合企业114家,军民融合企业占比达47.7%。截至2018年7月31日,5家在a股上市的绵阳军民融合企业的总市值达

359.26亿元。

                                                                             数据点击


       28521
  绵阳建立年度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引进28521名大学毕业生来绵阳创新创业,其中海外人才97名、博士310名、硕士2139名,柔性引进院士5名、外国专家100名。

       333.97亿元
  绵阳成功推出“军工贷”等20多个军民融合金融产品,军民融合企业贷款户数261户,银行业机构对军民融合企业授信金额333.97亿元,贷款余额246.3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29.8亿元。为40余家军民融合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1000亿元。(来源:四川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