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9001诚信金沙

更新时间:2018/8/17    来源:    作者:    浏览:

8月16日,为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的“西工大路径”,成为陕西高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陕西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促进陕西经济“追赶超越”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西北工业大学“西部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研究”调研实践队于8月10日至13日赴四川省绵阳市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六合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等单位,通过参观走访、问卷调查、采访调研、座谈交流、视频分享等形式开展实践工作。


传承红色基因,勇闯军民融合新路


回顾历史,九洲集团走上军民融合的道路,并不是偶然,而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什么秘诀支撑着九洲集团不断刷新发展速度?翻开九洲56年的发展历史,答案只有一个——军民融合。对此,九洲集团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陈君有一段话阐释得非常生动:“九洲生存发展的根基在军工,做强做大的出路在民品。”正是沿着这一路径,九洲集团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濒临破产的悬崖边华丽转身,成长为四川省第二家产值过100亿元的电子企业;从单一的军工企业,蜕变为今天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如今,坚持以军民融合推动创新驱动的九洲集团,正朝着“千亿九洲”这一新高激情跨越!



回顾九洲集团五十多年的发展轨迹,九洲集团的业务领域一直在拓展、更迭,但不变的是坚持军民融合、科技兴企的发展思路。九洲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军民融合的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加强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部队的合作,建立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联合体,通过建立联合开发、委托开发、人才培训、成果孵化、共建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实验室,极大促进了九洲集团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和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



驱动创新科技,铸造军民融合基业


长虹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黄勇强调:“长虹因军工而诞生,因军转民而壮大,军工已经成为长虹的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基因。在当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感召下,长虹将积极扛起军工产业大旗,助推长虹智能转型实现新的腾飞”。以长虹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项目为例,这是一项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长虹是家电行业中唯一一家具有军工背景的企业,也是国内较早通过资本力量进行军工产业布局的军民融合企业。可以说,长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军民融合的创业史,也是从百亿到千亿跨越发展的奋斗史。



创新试验,敢想敢为,“长虹探索”出新不断。黄勇表示:“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长虹正多途径拓宽技术创新渠道”。在国家主导和地方引导下,长虹立足绵阳、面向西南、放眼全国,将牵头完成绵阳科技城国家级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任务,实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到2020年将长虹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军地科技资源聚集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践行军工精神,激发军民融合活力


走过60年光辉历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核心价值观,为我国两弹辉煌伟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2日下午,实践队来到这家既神秘又有着赫赫功勋的科研单位,共同探讨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型”军民融合之路的发展。

军转民发展部有关领导谈到,“军民融合的出发点在于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动经济蓬勃发展”。一个单位在军民融合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与该单位的现实情况是紧密相连的。为此,中物院立足于“科技型军民融合”战略方向做出诸多产业布局。

六十载砥砺奋进,中物院立足军工,走出了一条国防尖端科技与民用高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富国强军谋求新的发展模式,更是国家使命的肩负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某所科研处领导谈到:“对于军民融合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但他也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研究方向并非面向市场、对外交流困难及人才吸引不足等。



深化校地合作,培育军民融合人才


地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市内的西南科技大学,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独具特色的联合办学模式,将军民融合的理念深度融入到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中的每一个环节。西科大不仅与当地国防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更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共建,并率先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为探索国防军工行业,以及民用高技术行业的军民两用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从国防科技学院教学办主任代晓茜为大家播放的宣传片中,我们了解到,西科大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自建校之初就秉持了为军工输送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军民融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培养作用。依托院内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院正积极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西南科技大学省部共建,地方单位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取得了重大成效,在西科大军民两用人才联合培养的先进模式下,一批批毕业生已走向国防重点工作岗位。但在“军转民”、“民参军”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对此,国防科技学院团委书记唐逸围绕“军愿不愿意转民,民能不能够参军”开展总结。在交流中,唐逸重点为大家讲解了现阶段军民融合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军工单位及研究院所的“解密”问题,二是企业参军存在包括资质审查与沟通不畅等诸多壁垒。“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共创共建”,唐逸如是说道。

而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刘樑则表示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来为政府或科研院所做决策提供指引。该方法为解决科研院所研究内容与市场所需脱节的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探索发展模式,孵化军民融合转型


绵阳拥有一大批国防军工科研院所,是当之无愧的国防军工重镇。也正因为如此,绵阳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重任。



“军转民”的长虹、九洲等企业产品已深入我们日常生活、打入国际市场,“民参军”的四川爱联科技有线公司,四川六合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已覆盖核、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各个领域,在载人航天,航母等重大专项任务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调研期间,“西部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研究”调研实践队的队员们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的重大举措,深入成都和绵阳两地高校、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共谋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新思路、新理念。通过了解及深入研究成都市和绵阳市军民融合在“军转民”和“民参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巩固、发展、发挥了西北工业大学军民融合这一天然属性。另外,也促进和推动了作为我们国防工业军工背景的高校学生参与了解和献力中国国防工业走上“军民兼容”、“军民结合”的道路,以筑力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真正融入到国民经济中,由单一面向国防建设转为面向为工业、科技、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大力发展民品生产和第三产业,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国防科技创新新体系的建设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西北工业大学坚持强化高校的智库作用,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工作。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成长的沃土,西北工业大学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更是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平台建设、开放办学,还是成果转化、智库建设,都稳中有进,逐步提升。此次调研活动的成功开展,更是为高校师生深度了解四川地区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助力陕西军民融合填补短板抢抓机遇,为促进学校军民融合改革创新迈向新高度提供积极的探索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网站地图